第五部 黄叶在烈风中 1085~1086 北宋 (1063~1086)大事记

十月,王安石第二次罢相,出判江宁府。吴充、王珪并相。

熙宁三年(1070)

英宗(1063~1067)

五月,蔡确参知政事。

治平四年(1067)

四月二十八日,英宗首次出宫祈雨,表现了“君临天下”的能力。

三月二十九日,副宰相唐介去世。

二月十一日,神宗擢司马光为枢密副使,司马光连上六道扎子,坚辞不就。二十八日,神宗收回成命,令司马光重回翰林学士院供职。

二月,王安石复相。

三月,因与王安石争论青苗法不胜,宰相曾公亮、陈升之告病。

七月,黄河决口,在澶州曹村,向东汇入梁山泊。分为二道:南入淮,北入海,淹四十五县。

熙宁七年(1074)

熙宁二年(1069)

帝后生隙,身为谏官的司马光多次上书调解。

八月,王安石丁母忧,扶柩归金陵。

熙宁十年(1077)

元丰三年(1080)

是年秋,司马光预作《遗表》,请罢青苗、免役、保甲、市易法,禁约边将贪功危国,防止宦官握兵生乱。

七月,神宗“命韩缜如河东割地”。宋辽地界交涉持续四年,神宗退让,最终导致宋朝失地七百里。

治平二年(1065)

八月,韩绛以副宰相身份出征,任陕西路宣抚使;十一月,改任陕西、河东宣抚使;十二月十一日,即军中拜相,排名在王安石之上。

十二月十一日,王安石拜相,始行免役法、保甲法。王珪参政。

正月初八,英宗驾崩,皇长子赵顼嗣位,史称神宗。二十五日,司马光主持科举省试,韩维、邵亢为副主考,至三月二十二日放榜,三人在贡院中度过了神宗即位初的两个月。

十月,仁宗曹后崩。

三月,参知政事欧阳修罢政,出知亳州。

四月十九日,王安石罢相,出知江宁府。韩绛继任首相,吕惠卿参知政事。

司马光多次上书,称“皇考”为非礼虚名,营救“皇伯派”,且请同受降责,英宗不予理会。

熙宁六年(1073)

四月,司马光以端明殿学士判西京留司御史台,自此闲居洛阳十五年,转向《资治通鉴》。

熙宁八年(1075)

四至九月,司马光先后弹劾王广渊、高居简、王中正;反对神宗招纳西夏叛将,主张先勤内治。

治平元年(1064)

二月,王安石任参知政事,设立“制置三司条例司”,相继颁均输法、青苗法,开始实行变法。滕甫、郑獬、吕诲、范纯仁、苏辙、富弼等,先后以反对新法而罢职出京。

三月,章惇罢政,出知蔡州。张璪参政。

夏末,阿云杀夫案引发司法大讨论。允许在谋杀罪中适用自首减刑原则,成为司法新规。

元丰元年(1078)

二月,西夏攻陷宋抚宁堡,主帅韩绛被贬,调任邓州知州。在王安石的支持下,王韶开始主持西北战事。

十一月,南郊大典。知杂侍御史吕诲弹劾韩琦专政。

四月,太皇太后曹氏、皇太后高氏向神宗哭诉 “王安石乱天下”。

元丰六年(1083)

熙宁五年(1072)

正月,范镇罢翰林学士,外放知陈州。吕诲集合范纯仁、吕大防,集全台之力,对以韩琦为首的宰相府提出全面弹劾。

九月二十六日,司马光自请离京,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(今西安),临去三札,为永兴军百姓请命。

十月,吕惠卿罢政,出知陈州。

三月,出使契丹的台谏官傅尧俞、赵鼎、赵瞻回京,与吕诲等同进退,自请罢言职。

三月二十六日,监安上门郑侠进“流民图”。

十月初,张方平丁父忧离职;熙宁三年正月,张方平服丧期满,出任陈州知州。

自春至夏,西夏屡次进攻兰州。

九月,宋神宗开始推行官制改革,史称“元丰改制”。首先推行的是文官品位制度改革。王安石改封荆国公。

司马康入书局,负责校检文字。

元丰二年(1079)

十一月,司马光六次上言请罢陕西义勇,与宰相韩琦激辩于中书。

三月起,英宗将注意力转向国事,颁布多项改革措施。

正月三十日,司马光夫人张氏去世。

朝廷推行市易法、保马法、方田均税法。

四月十八日,司马光应诏上疏,指斥朝政缺失,批评新法。

八月,司马光提出武举省试改革方案,被否。

元丰五年(1082)

是年,范祖禹入《资治通鉴》书局,成为司马光助手。

治平三年(1066)

十月初四,司马光、吕公著除龙图阁直学士;司马光免谏职,专任经筵侍讲,重心转向编撰《通志》(即后来的《资治通鉴》)。

八月,欧阳修卒。

四月初四,刚刚抵京的王安石奉诏“越次入对”,神宗、王安石君臣初会。

朝廷全面推行免役法,立太学三舍法。反对新法者黜罢略尽。

二月,章惇参知政事。

十月初四,神宗“开经筵”,命司马光讲《通志》,九日,神宗为《通志》作序,赐名《资治通鉴》。

十一月,宋五路出师,攻打西夏灵州,大败。

二月二十一日,王安石结束病假,重回宰相府,开始对反对派进行严厉打击:范镇、李常、吕公著、程颢、赵抃、陈襄等先后被罢职出京。

四月,曹村黄河新堤筑成。

熙宁四年(1071)

正月,范镇主持科举省试,王安石、司马光同为副主考;范祖禹中进士甲科。

熙宁元年(1068)

九月二十六日,神宗罢免首相韩琦、参知政事吴奎,任命张方平、赵抃为参知政事;任命枢密副使吕公弼为枢密使,罢免枢密副使陈升之,任命韩绛、邵亢为枢密副使。司马光极力反对张方平任参知政事。

二月初五,韩琦状告青苗法,神宗动摇,王安石“告病”。

元丰四年(1081)

九月二十八日,司马光罢台职,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。

八月,神宗在延和殿召见群臣讨论南郊赏赐方案,司马光和王安石意见分歧。

九月,神宗下诏召王安石自知江宁府入京,为翰林学士。

元丰七年(108

九月,西夏攻陷永乐城(今陕西米脂西),宋军再度遭遇惨败。

熙宁九年(1076)

《资治通鉴》书局由开封迁往洛阳。

神宗(1067~1085)

在宰相的斡旋下,曹太后出面下诏,命尊濮王为“皇考”,吕诲等争之愈激,皆罢职出京。

是年,岳父张存过世,司马光为作墓志铭,流露出强烈的忧国之情;吕诲病故,司马光以笔为枪,讨伐王安石。

六月,王安石所撰《三经新义》颁于学官。

四月五日,英宗突发疾病,曹太后垂帘听政。

三月二十九日,仁宗驾崩,四月一日,赵宗实(已改名赵曙)即位,尊曹氏为皇太后。赵曙庙号英宗。

三月二十八日,颁布“求言诏”。旱灾、财政困难、契丹的威胁让神宗发生动摇,神宗与王安石分歧加深。

四月,司马光将《通志》八卷进呈英宗,英宗命续修为“历代君臣事迹”,特命专设书局。刘攽、刘恕入书局。

四月,英宗命群臣议崇奉其生父濮王赵允让典礼,“濮议”之争起。韩琦、欧阳修等庆历一代政治家(除富弼)主张称濮王为“皇考”,中生代政治家司马光、王珪、范镇、吕公著、吕诲等主张称“皇伯”。

正月,王安石受封舒国公。

四月,“元丰改制”推行至中枢机构,宰相府一分为三:中书省取旨,门下省审议,尚书省下达政令,监督推行。王珪与蔡确并相。

(本章未完)

“乌台诗案”:御史中丞李定、御史舒亶罗织罪名,诬陷苏轼作诗诽谤,苏轼八月入狱,十二月定罪,流放黄州。受其牵连,苏辙等三人责降,司马光、张方平等二十二人罚铜。

三月,置经义局,由王安石主持修撰《诗经》《尚书》《周礼》义(即《三经新义》),吕惠卿及安石之子雱参修。

三月底,司马光被任命为翰林学士;四月,新任御史中臣王陶对宰相府发起攻讦,外放陈州,司马光转任御史中丞。

五月二十九日,宰相韩琦强撤帘,次日,曹太后还政。

闰六月,富弼卒。应西夏请求,宋夏开始和平谈判。

嘉祐八年(1063)

加载中…